要知道,在明朝中後期,&nbp;遼南四衛物產豐富,「並稱沃饒,乃遼陽第一膏地,我之糧草全屯在此」。
在建虜叛明前,整個遼東的物資,差不多「皆取給金復海蓋之間」。
也就是說,&nbp;遼南四衛有著發展生產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以及比較牢固的基礎。
如此綜合的因素,才使金州獲得了今年的農業大豐收。儘管在郭大靖看來,這樣的產量與後世相比,已是最低。
小冰河期的災害影響,肯定是有的。
但通過種植耐寒耐旱、生長期短的農作物,以及水利設施的作用,還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進行抵抗和補救。
但這些抵抗天災的辦法和手段,建虜卻一樣也沒有。
既不興修水利溝渠,又沒有良種,靠天吃飯,明年是個什麼收成,基本上就可以確定。
而且,冬季建虜要來進攻,如果無功而返,白白消耗了糧草物資,甚至會使大饑荒出現得更快更早。
周慶和馬民呆呆地看著郭大靖,直到他講完,&nbp;半晌才緩醒過來,互相對視一眼,&nbp;都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是真的難以置信,雖然郭大靖已經在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解,也把小冰河期用別的辭彙來代替。
結論是勿庸置疑的,這是自然的規律,誰也改變不了。就象太陽從東面升起,從西面落下,簡單重複卻又永恆。
小冰河期的高峰將持續十幾年,直到崇禎自掛東南枝後,才逐漸減弱。這是巧合,還是必然?
郭大靖不用深究,他只知道建虜在大災害期間也一樣的難過。而大明在大災害中倒下,建虜卻靠著數次抄掠中原,撐了過去。
只要不使建虜有大肆搶掠的機會,建虜或是因經濟危機而崩潰,或是在疲於應付中實力大減。
就這麼簡單,只要能和建虜展開對耗,就差不多能不戰而勝。
「袁崇煥在與建虜議和。」周慶的腦子似乎回復了正常運轉,皺著眉頭問道:「如果成功……」
「怎麼會成功,&nbp;又怎麼能成功?」郭大靖一哂,說道:「袁崇煥被皇太極玩弄於股掌之間尚不自知,皆因他不懂,戰爭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
「況且,能戰方能和。否則,誰會與你和談?」郭大靖又帶著鄙夷的神情補充道:「或者說,能戰方能止戰。遼西明軍,在建虜看來,能戰嗎?」
馬民已經思索了半晌,終於捋清了頭緒,說道:「袁崇煥可是打著緩兵之計修築城池的旗號,與皇太極議和的。」
「這是他說的,但咱們也要說。」郭大靖笑了笑,「議和是見不得光的事情,誰也不敢公開說。而積毀鑠金,謠言亦能殺人。何況,咱們的皇帝,可是個多疑的性子。」
建虜在大饑荒爆發後,必然會有所行動,不太可能死撐著坐困待死。一旦真的抄掠京畿,那現在散播的謠言就起作用了。
就象努爾哈赤死了之後,袁崇煥私自派人到後金去弔喪,並與皇太極議和,找的藉口是「以覘虛實」,以及爭取時間修築錦州三城。
但等到建虜攻打朝鮮,並摧毀了東江鎮在鐵山義州的基地後,袁崇煥立刻因此而遭到攻擊,並被天啟帝去職。
顯然,袁崇煥已經忘了天啟帝「邊疆以防禦為正,款事不可輕議」的警告,膽子更大了。
但隱患已經埋下,只要建虜有所發動,造成朝野轟動,崇禎為了撇清責任,袁崇煥就是「擅主議和」無疑。
關鍵還在於政治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明朝對建虜的策略會越來越強硬。
崇禎雖然不反對以講和為策略和手段,但也表示:講和策略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8s 3.681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