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魏吳交戰
洛陽大殿之上,才剛剛辦完國喪,馬上面臨著東吳率軍來犯。
曹睿召集了文武百官,一同商議抗敵大計。
經過一番各抒已見之後,最後有了三個應敵方針。
一是以鍾繇、華歆等三公大臣為首,認為只要不斷從洛陽發兵援救,命江夏太守文聘繼續據城堅守,準備與敵人打持久戰。
其次是曹真、夏侯霸等軍方武將建議主動出擊,並舉當年張遼僅以八百勇士,大敗孫權十萬大軍,威震江東之經典案例,應當挫敵之銳氣。
最後則是治理州郡有方,後來被封為關內侯的賈逵則認為位於豫州正南方的濡須口駐有東吳大軍,離長江僅四百餘里,每有東吳入侵,多是西從江夏出擊,要麼東從廬江進犯,而我魏軍征吳也是從東線淮水或是西線沔水南下。
而處於東西之中的豫州軍隊一般少參與征伐,只是零零散散駐紮在汝南、弋陽諸郡,守境自保而已。
所以孫權在豫州南部的地盤無戰事之虞,因此東、西邊境有戰事,吳軍可以合兵一處全力抗擊,絲毫不用擔憂豫州中線戰場。
「那麼賈大人的意思,是否就這樣置之不理呢?」夏侯霸質問道。
「當然不是。」賈逵向他作出正面回答道,「孫權習於水戰,故而敢於水船強攻,正是打算乘我之不備,但是現在已與江夏太守文聘相拒,攻與守的形勢大不相同,如果可以建一條河道由豫州直道長江的話,魏大軍即可從豫州進發,直接攻打東吳的東關。」
「這就是賈大人解決江夏軍情的提案嗎?」夏侯霸道。
「到那個時候,若孫權自守東關,則可另遣軍隊東西出擊,孫權的東西兩線就得不到救援;」賈逵從容地繼續說道,「若東西線可以攻下,則東關就成為東西夾擊的孤立據點,也就唾手可得了。」
這正是他之前對周揚提過的意見,而周揚也把這個提案與司馬懿研究過之後,認為此行膽大心細。
只是在可行性方面,可能會召到不許質疑。
因此在朝廷上,周揚早已打定了主意,由始至終都不發一言。
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家權臣,只有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到關鍵的時候,給予賈逵以最大的支持。
果然,在三公與軍方諸將百官的反對聲中,賈逵冷靜將戰局與東邊形勢緊密結合在一起,分析了其中利與弊。
而其他人更多的是著眼於擊敗敵軍,或是解決江夏的燃眉之急。
最後才由剛登基不久的曹睿發話,問道:「大家不妨聽一聽周丞相的意見。」
周揚知道真正用到自己的時刻到了,心想絕不能讓賈逵的良策泡湯,於是將早已準備好的答案奉上道:「微臣認為,鍾繇、華歆等皆為三世老臣,他們認為發兵援救,除了為解決江夏軍急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為了穩定民心。估且不論此舉是否能夠擋得住東吳大軍,只說若是朝廷對江夏軍情置之不理的話,其他地方的守將會怎麼想呢?」
鍾繇與華歆等人各自互望了一眼,紛紛向他點頭讚許。
周揚轉而走向曹真、夏侯霸等軍方將領面前,又道:「諸位將軍的目的比較單純,希望直接擊潰吳軍,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況且魏、吳交戰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大魏養兵百萬,鐵甲、戰騎皆是天下無雙,早應該揮兵南下,踏平吳、蜀了。」
曹真、夏侯霸聽得熱血沸騰,但他們都是見過大風大浪的智將,面對眼前這追隨曹魏三世的最高權臣的讚賞,都露出了謙遜的態度。
周揚最後轉向中位,面對著高高在上的新皇帝曹睿,拱手拜道:「眾大臣所言皆各有道理,都是對我大魏國情作出透徹分析才會提出的建議,絕非僅憑一腔熱血。畢竟我方國力遠勝於吳、蜀,只要穩步前進,既能蠶食敵國,逐漸走向一統天下的局面。」
問道:「周丞相的意思就是否決了賈大人的提案,而打算在這兩個戰略方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9s 3.66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