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的洛陽,不時有侍衛騎快馬帶著使命出城,冒雪去各地軍營和衙門傳遞命令。
安排好了最緊急的軍務,接著議題又轉移到接納流民和賑濟上。
「啟稟陛下。」御史中丞高朗出列,「如今河南江北數州,本身百廢待興,是無法安置數百萬流民的。臣以為,可走海路,把他們運到海外南洋三州,剛好可以補充那裡的華夏人口。」
「此策不通。」代表水師的軍師府太尉鄭和立刻反對。
「水師戰船和全國所有能徵調的海船,最多一次只能運載二十多萬人。而且海路遙遠,來回一次需要一兩個月之久。最算水手一直不休息,好幾百萬人三年都運不完。這還是其一。」
「其二。海上航行這麼久,他們難道不吃不喝?要是再運糧食,那能運的人就更少了。那麼,四五年也休想運完。」
「其三。越往南越熱,他們都是北方人,不適合天氣。加上船上人又太擠,空氣污穢不堪,很容易引發瘟疫。」
「其四。就算真能運,這麼來回運載幾次,水師戰船也廢了,水師戰力幾年都無法恢復。」
「其五。萬一船上發生暴亂,根本無法鎮壓。」
「其六,海上遠航是有風險的。運載次數越多,遇到颶風的可能就越大。只要遭遇一次颶風,大唐水師完了,所有商船也完了,那麼多人命也完了。」
「一句話,用船把他們帶到南洋三州,根本行不通。最多,也就是幾十萬人,不能再多了。」
鄭和一席話,徹底打消了某些大臣希望將流民送到南洋群島的打算。
人太多了運不了,風險也太大。
李洛和崔秀寧則是毫不意外,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此路不通。
後世的日本帝國海軍夠強吧?可是鬼子海軍運輸軍隊到華夏作戰,一年才能運送多少人呢?
最多二三十個師團,也就六七十萬人。再多,運力就沒辦法了。
這還是日國距離華夏海路並不遠的情況下。而在古代,用船把幾百萬人從北方運到遙遠的南洋,根本就無法實現。
其實別說送到遙遠的南洋,就是送到江南,也不現實。
移動距離越遠,成本越大。難民在路上趕路,所消耗的糧食更多,一路上的問題更多。
同樣,他們去了南方,到時回北方的成本也越大。一來一起,代價只會更高。
除非,不讓他們回到北方了。
那可能麼?
一直不回北方,他們就會分南方人的田地。而南方人的田地,本來就不算多。這要造成多少治安難題,多少矛盾,多少動盪?
更重要的是,華北成了無人區。千里沃野沒人種地!
那麼,華北就徹底廢了。
所以,他們註定還是要回去的。起碼大多數人必須回去。
既然如此,那麼安置流民的最好位置,就是黃河沿線,長江沿線,運河沿線,淮河沿線,東海岸沿線這六大江海沿線地帶,便於走水路運送糧食物資賑濟。
「…財部存糧,大唐臨安、金陵、江陵、昆明、成都、長安、洛寧、河內、開城、平安、衡陽、豫章十二大倉,共有一千五百八十萬石…」
十二大太倉,一千五百八十萬石存糧,聽起來很多。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半年之內,軍糧四百萬石絕對不能動,修建長安城和關中水利的六十萬勞工口糧三百萬石也不能動。還要留下各地賑災糧兩百萬石,各地修建水利等工程的勞力口糧兩百萬石,以及其他必要的公用糧食一百萬石。
那麼,半年內能用來賑濟難民的官糧,只剩下三百八十萬石。
不夠!
李洛和崔秀寧的臉色,都很凝重。
半年,幾百萬難民最少要消耗七八百萬石糧食,才不至於餓死(喝粥)。因為,古代百姓肉和油吃的很少,吃的又是糙糧,零食也絕對不會有,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7s 3.644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