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雪藏,推出自我品牌,或是乾脆改弦易轍,借用這個殼公司,生產其它產品。
原來的品牌迅速消亡,新的品牌要死不活,企業走上了不歸路。
這樣不作不死的例子,九十年代有,二十一世紀還在繼續上演。
據楊飛所知,後世,科蒂集團億收購丁家宜,最後虧得一億賣出。
歐萊雅收購小護士,想給自有品牌「卡尼爾」鋪路,結果小護士拖著卡尼爾一起陷入泥淖。
印尼金光集團收購華豐方便麵,結果華豐的市場份額嚴重萎縮,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利潤大幅下降,誰還知道有這個品牌?
達能集團收購了樂百氏股權,最終因為忍受不了虧損,終於將樂百氏整體出售給了盈投控股。
百勝以億港元現金私有化第一火鍋品牌「小肥羊」,門店數量迅速由頂峰時期的余家下降到家。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了,也有很多外企,進入我國後,適應了我國的國情,利用原有品牌,悶聲發大財,像被強生收購的大寶,吉列收購的南孚電池等等。
並不是誰給外國人降智了。
只是因為,外資不是萬能鑰匙,外國人也不是常勝將軍,別把外國人想得那麼聰明,當他們進入完全不同的華夏市場,就好比游泳健將一頭跳進了太平洋,拼盡老命在游,卻怎麼也看不到岸。
從武田明夫啟用趙斌,並來到南方省爭奪市場開始,楊飛就已經料到活力廠的結局了。
不熟悉華夏市場的武田明夫,以為趙斌是一把經營日化產業的好手,殊不知他只是一個專門坑人的小官吏。
現在,楊飛只給活力廠開出四千萬的價碼,隨便對方愛賣不賣!
花那麼多錢,楊飛完全可以成立一家同樣大的分廠,何必看別人臉色?
一個廠子,你都賣三手貨了,還想賣高價?
楊飛說完之後,臉色平靜的看著淺見紗央。
後者還保持著剛來時的花容月貌,卻沒有了那份從容和鎮定。
她不安的變換了一下坐姿。
實在是因為她裙子太短,不是楊飛有意,但的確欣賞到了那不可描述的一抹風光。
「我做不了這麼大的主,我只是代表武田先生來談判。」
「我們暫時休息一下?」楊飛淡淡的道,「或許,你該打個電話?」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3s 3.6671MB